微信扫一扫
4月14日,漳州闽南书院特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歌仔戏(芗剧)代表性传承人郑娅玲主讲《闽南歌仔戏(芗剧)艺术特色及人文价值初探》,社会各界60余位人士到场听讲。
讲座上,郑娅玲从历史渊源、主要乐器、唱腔赏析、人文价值等四个角度讲解歌仔戏(芗剧),并与乐师通过演唱《身骑白马》《一只小船双头弯》《三家福》等经典曲目,展示歌仔戏(芗剧)的四大件乐器与不同唱腔,让听众直观感受其独特魅力。她表示,歌仔戏(芗剧)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心灵的一条彩色纽带,通过多次演出交流,自己与许多台湾歌仔戏艺人及观众建立了深厚情谊,并正在一同努力,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两岸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郑娅玲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她专攻文小生,扮相俊美,唱腔音色醇厚圆润,擅于运用声腔来演绎不同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
专题讲座摘要
芗剧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因盛行于九龙江入海口的芗江平原而得名。
歌仔戏(芗剧)和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起源于漳州,成形于台湾,改良于大陆,是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当中唯一由海峡两岸共同孕育的姐妹花剧种,闽南话是歌仔戏共同的母语。歌仔戏(芗剧)的唱腔基本上属于民歌联曲体,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杂念调等主要唱腔。
歌仔戏(芗剧)有四大件乐器,包括壳子弦、六角弦、大广弦、月琴等,其中,大广弦是歌仔戏(芗剧)特有的乐器,它是以剑麻的根部烘干、挖空而作为音筒,音色浑厚深沉,适合表现悲伤哀怨的情感,常用于哭调、卖药调等。
歌仔戏(芗剧)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闽南锦歌—台湾歌仔戏—大陆改良戏三个阶段,这一历程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锦歌作为闽南地方主要曲艺之一,是歌仔戏(芗剧)的音乐之根、声腔之本,锦歌的四空仔传至台湾后,糅合了车鼓、采茶调,成为歌仔戏(芗剧)的主要曲调——七字调。目前,歌仔戏(芗剧)中另一重要曲调——杂碎调则是由一代宗师邵江海等艺人综合锦歌的杂碎调和台湾杂念调创造而成的。
作为一种兼具娱乐、艺术、教育等社会功能的表演艺术,歌仔戏(芗剧)所讲述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传递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让听众从中了解闽南文化的人文、艺术特色,更能藉以体会闽南地区乃至两岸人民相同的价值观和美学观。1995年,漳州市芗剧团到台湾宜兰演出交流,与兰阳歌仔戏团同台演出邵江海经典代表剧目《李妙惠-谢启娶妻》,之后两岸歌仔戏交流日益频繁。2010年,漳州市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郑娅玲与台湾著名乾旦演员林显源同台合作演出《益春留伞》。
此外,歌仔戏以闽南方言为主要载体,兼具闽越文化、海洋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通过质朴的表演方式和以百姓生活为主的创作素材,来体现民众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具有重要的教化引导作用。
目前,歌仔戏(芗剧)正和新媒体相融合,借力当下新媒体的传播,打造更多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有思想、有品位的精品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让歌仔戏(芗剧)这张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名片一代代流传下去。(记者 孟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