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站在龙海区港尾镇深沃村的制高点往东望去,海滨风光尽收眼底。比起这海滨美景,2023年年末的一场村集体养殖池发包直播活动更是引发全村人关注。
此前,深沃村拟发包的8块村集体养殖池,与村民个人承包地地界混杂。养殖池面积有多大、承包款该怎么算?村里一度议论纷纷,村干部也是焦头烂额。
随着“四定一督”工作机制的推行,困难逐步迎刃而解。按照市纪委监委推行的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全过程监督”要求,港尾镇委托专业测量单位,很快厘清8块村集体养殖池地界,同时,根据“四定一督”机制要求组织发包,并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进行直播。“从没想到养殖池发包也能现场直播,全村人都‘盯着’,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公开透明的?没有了质疑没有了‘杂音’,我也能理直气壮。”现场中标的王大爷喜笑颜开。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权益保障和农村基层稳定。2023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出台《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明确要求“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一年来,市纪委监委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全会部署,围绕做强基层监督,持续深入总结提升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四定一督”有效做法,进一步在精准化、可持续、见效果上下功夫,努力以正风肃纪的实际成效推动群众更有获得感,“三资”监管难题得到破解,基层治理更加坚强有力。
实施“四定一督”机制,靶向纠治“三资”处置中出现的“低价包”“长期包”“权力包”“冤大头包”等问题,全过程监督,守护好农村“家底”。
2023年3月31日,在长泰经济开发区纪工委的全程监督指导下,积山村严格按照“四定一督”工作机制要求,完成该村公寓楼新一轮公开竞价发包。
“此轮发包与上一轮发包相比,村集体年收益增加了304万元。”村报账员蔡贵云欣喜道,这笔资金,村里将用于缴交全村村民的医保,并用于60岁以上老人的慰问帮扶,有结余的话还可以改造提升村里的基础设施,让全体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村集体资产资源这么处置,大家都十分满意,纪工委收到的相关问题反映为‘零’。”开发区纪工委相关负责人十分欣慰。
集体增收,村民受益,“看得见”的集体经济变成了村民“摸得着”的共享红利。
伴着冬日的晨光,南靖县金山镇后眷村的卢奶奶收到了村集体分红款。后眷村水电站原承包价格偏低,村民反映强烈。在镇纪委监察组监督推动下,村委会按照“四定一督”机制,与承包方重新修订合同,将年租金从28万元提高至58万元,并经村民代表集体研究决定,将水电站承包款用于全体村民分红。
在推进“四定一督”过程中,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等多个职能部门,市、县、乡镇、村(居)四级同步联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攥指成拳,锻造监管合力,让一批集体“三资”方面的疑难问题陆续得到破解。
针对村集体资产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情况,漳浦县以推行“四定一督”为契机,统筹开展全县“三资”“四清”专项整治,清资产资源、清债权债务、清经济合同、清工程项目,全面摸清村集体“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等情况,通过核实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协议和合同,理清权属关系,合力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的顽瘴痼疾。
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围绕省纪委监委工作部署,市纪委监委用好用活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强化村级公章“两把钥匙”管理、规范乡镇“三个监管中心”监管、深化“四定一督”工作机制成果,构建完善“1234”监管体系,扎实推进解决“三资”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四个一批”行动,即对到期不还、拖欠不缴等追回清缴一批,对合同不规范等规范一批,对涉及村干部腐败、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查处清理一批,对合同显失公平、权责不清等司法调处一批。
“我们督促村里要严格按照‘四定准则’签订合同,规范流程,严格把关。”2023年5月,全程参与发包过程监督的平和县小溪镇纪检监察干部说,“大家对这个招标结果都很满意。”此前,该镇一处隶属于村集体的地块合同到期后,所在村村委会主任与承租方续签承租合同,承包价仅为市场行情的四分之一。对此,小溪镇纪委给予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并督促村委会严格按照“四定准则”要求重新发包。
诏安县林厝村欲收回一处到期外包虾池,被承包户拒绝且拒缴租金。林厝村向县人民法院提请诉讼并获得法院支持。该案成功执结后,原长期非法侵占该村海域滩涂资源的其他户主,自行退养,归还海域滩涂资源492.68亩。
“此外,云霄县东厦镇溪塘村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了无承包合同引发的纠纷,有效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是‘司法调处一批’的有益探索,为村集体依法收回拖欠租金以及资源资产提供了借鉴。”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四个一批’扎实推进,市纪委监委建立基层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每周检查通报机制,实施‘三无四清’创建活动,梳理一批典型案例和判例,交流一批专题调研成果等,持续破解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一环紧扣着一环。“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持续得到纠治,全市共规范发包各类村级资产资源3786宗,整改问题合同6058份。
一锤接着一锤敲。2023年,基层“微权力”运行持续规范,带动村财增收4.09亿元,是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和的2.5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关隘”就在治理。“四定一督”抓住了群众关切的焦点热点,顺利化解了一批因集体“三资”引发的社会矛盾,党群干群关系持续改善,夯实了基层基础,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反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的信访举报数量大幅下降,采用“四定一督”新发包的资产资源实现“零信访”“零举报”。(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