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12月24日,漳州闽南书院举办《漳州文明探源和水下考古》专题讲座,特邀考古专家阮永好主讲。约40名闽南文化、地方文史爱好者聆听讲座。
讲座上,阮永好从漳州文明探源工程(陆地考古)、漳州水下考古、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新收获等方面,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概述了漳州陆地考古和水下考古的情况,并着重介绍了2023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新收获及其重要意义。
阮永好为科技部专家(水下考古)、国家文物局考古项目负责人、福建省文物局专家(考古),现为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2001年至2012年负责漳州地区陆地考古调查、发掘工作,2008年至今负责漳州地区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漳州闽南书院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指导,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市文旅康养集团主办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具有文化讲堂、阅读空间、图书收藏、研学实践等多项功能,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闽南文化传播,推动漳州古城文旅融合,服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强市建设。
书院自今年8月挂牌成立以来,已特邀林晓峰、陈庆元、侯真平、朱清等省内文化名家、学者,主讲《朱子与闽南——漳州是朱子理学南传重镇》《张燮创建中国“海学”的划时代意义》《道德模范、儒学大师、大书画家——黄道周》等7场人文讲座。
漳州闽南书院将每月继续举办1至2场人文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主讲。讲座预告主要通过“漳州闽南书院”公众号发布,该公众号还将定期推送闽南文化知识,讲好漳州故事。
专题讲座摘要
漳州陆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715公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39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36处、革命文物100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点46处、涉台文物点306处、三普文物点4731处。
漳州陆地考古
漳州的考古工作始于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先生调查了3处摩崖石刻,1935年写成《汰溪古文》。20世纪30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林惠祥,曾在漳州进行多次考察,并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遗址和地点。
截至目前,我市主动开展了旧石器遗址、南岛语族文化、九龙江流域浮滨文化等三次考古专题调查,发掘了莲花池山遗址、虎林山遗址、松柏山遗址、鸟仑尾遗址、狗头山遗址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遗址。
今年10月,我市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闽江学院启动“漳州浮滨文化考古调查与闽南史前文明探源研究”专项课题。
为了争取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我市还积极开展漳州窑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对平和、南靖、华安三地窑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漳州水下考古
漳州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古代商船经漳州,穿过南海、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欧洲。一些船只受地形、潮汐、气候等因素影响,在漳州海域沉没,在我市形成了一系列年代序列完整、内涵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
截至目前,国家水下考古队已在漳州海域发现水下遗址共22处,经过水下实地探摸确认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12处,沉船遗址5处,包括东山县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遗址、漳浦县沙洲岛元代沉船遗址、龙海半洋礁一号遗址、漳州圣杯屿水下遗址等沉船遗址和战船、军舰遗存。
其中,漳州圣杯屿水下遗址,位于漳州古雷半岛东侧的圣杯屿海域。2022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旅局等单位对其进行水下考古发掘,累计出水文物17288件,其中龙泉青瓷达17196件,为典型的外销贸易瓷。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发掘项目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首期水下考古专项重大项目,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该沉船是目前全球发现装载龙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实证了漳州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漳州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段和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