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12月29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应邀莅临闽南师范大学讲学,一场“为何以及如何讲述‘大学故事’”的主题讲座在图书馆五楼报告厅拉开帷幕。全校机关、教辅单位副处及以上干部、学院党政领导、科级干部、辅导员参加了讲座。
陈平原教授首先谈到,好的大学是一个有趣的地方、一个有故事可以讲述的地方,向大家介绍了一些讲述“大学故事”的散文、随笔和史著,譬如《哈佛琐记》、《哈德堡语丝》、《耶鲁潜学集》及《我的哈佛岁月》等,他自己也曾写过关于北大的《老北大的故事》一书,并颇受好评。随后,陈教授讲述了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故事”,并指出其魅力在于故事往往带有理想性、更贴近民众的阅读趣味、文学教授讲述故事具有人文性、讲述方法比官方校史更有创新。陈教授认为“大学叙事”既可以是历史的、文学的,可以是官方的、民间的,也可以是开新的、怀旧的,又特别强调相对于官方校史而言,民间立场上怀旧的故事叙述更有趣生动,也更能反映和代表一所大学的信仰理念和精神气质。据此,陈教授以五四时期流传在北大的“梁簌溟的故事”和抗战时期流传在西南联大的“沈从文的故事”等逸事为例,指出“轶闻”虽有“失实”,但其魅力唯因“变形”才更显“可爱”,并藉此讲述如何辨别轶事的真伪。陈教授所写北大的故事就是立足于史实和故事之间,他以著作《筒子楼的故事》为例,表示拼接历史碎片需要众人共同挖掘和再现鲜活的历史记忆,而在这些故事中更能体现出一代学人们的精神风貌。最后,他认为讲述“大学故事”最理想的位置是在文史的夹缝中挥洒才情,既要尊重史实,更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才情,方能在虚实之间游刃有余。
讲座尾声,陈教授告诫在座师生正确、理性地看待“大学故事”,在已有的故事之外还要记住那些因各种原因被遗忘和尘封的故事,大学故事的魅力在于通过与历史事件的对话,使人们得以了解大学的文化精神,并使它们作为传统代代相传。此次讲座主题非常新颖,瞻仰大师风采的同时,也使师生对大学怀有更多情怀。
陈平原,教授,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首批文学博士之一。主要研究现代中国学术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代表著作有《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学史的形成和建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夏晓虹合作)、《中国学术之建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老北大的故事》、《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