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一)优化机构设置,搭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架构。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引领作用,聚焦分散设置、职责交叉、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对开发区管理机构进行全面清理规范,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开发区管理体系。一是整合管理机构。积极推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清理、整合、撤销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管理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上每个县(区)的开发区管理机构不超过1家。整合优化后,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大幅减少,由全市24个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整合设置为16个,精简比例达33.33%。二是精简内设机构。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原则,对开发区内部管理体制实行机构精干和扁平管理,整合归并内设机构,精简综合事务部门,健强业务职能部门,健全党建工作机构,既允许“一对多”,也允许“多对一”,不与地方党政部门搞上下对口。整合优化后,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的内设机构精简比例达18.48%。三是严核领导职数。从严从紧核定开发区管理机构领导职数,建设更加精干高效的领导干部队伍。整合规范后,全市正处级开发区管理机构领导职数不超过7名,副处级开发区管理机构领导职数不超过5名,科级开发区管理机构领导职数不超过3名,精简比例达34.23%。
(二)优化职能体系,激发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聚焦开发区主责主业,明确开发区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持续推动放权赋能,调整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各方职责关系,建立运行更加顺畅、运转更加有效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履职重点更凸显。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主责主业,对整合后的开发区管理机构重新制定“三定”方案,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管理机构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着力强化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推动开发区回归本位、轻装上阵,进一步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活力。二是职能边界更清晰。按照权责一致原则,选取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开展特殊区域权责清单管理试点工作,梳理确定开发区权责清单,厘清职责边界,逐步理顺开发区“内外之间”“条块之间”职责关系。经过梳理,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及下属事业单位权责清单事项共33项,其中行政许可5项、行政确认1项、公共服务1项,其他权责26项。三是简政放权更高效。率先在全省把市级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开发区,分别向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下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869项、913项、922项,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设立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减少行政审批层级,精简优化审批流程,推进智能集成服务,创新便民利企举措,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妈妈式”“一站式”优质服务。
(三)优化管理模式,注入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严格控制开发区机构编制规模,加大编制资源挖潜和统筹使用力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提升开发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开发区工作特点的编制管理模式,鼓励通过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调剂编制,实行资源统筹使用、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综合调配,实现编制资源集约化利用、科学化管理,切实满足开发区用编需求。二是选优配强干部力量。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和民生领域用人需求,依托“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加大开发区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开发区通过公开考核的方式择优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实行干部挂职制度,定期从市直和县(区)选派一批懂业务、作风好、战斗力强的干部到开发区挂职,有力推动干部向一线下沉。三是强化薪酬激励机制。深化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全员聘任制度,着力打破传统思维惯式,淡化干部身份界限,以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模式为核心,建立“以实绩论英雄”薪酬体系,坚持以岗定酬、按绩定酬,支持优绩优酬,全方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