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一、整体谋划、扎实打造,高标准策划精品线路
漳州市委市政府把“串点连线成片”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走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是突出高位谋划。把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纳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的竞赛内容,专门制定全市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工作方案,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统一部署。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分别领办1条以上“串点连线”线路,统筹协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二是突出精品意识。按照“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线一特色”的总体要求,全市共打造28条“串点连线成片”精品线路,涵盖44个乡镇98个行政村,每条线路覆盖3个以上相近建制村,结合各自实际,一线一主题,一线一特色,以点带面更好的促进资源整合、产村融合、业态升级,引领辐射带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
二、建立机制、压茬推进,高质量推动精品线路建设
把高质量谋划“串点连线成片”工作,作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一是加强统筹推进。每季度挑选推进工作较好的线路,按照“一季一主题”召开全市现场会进行推进,并对各县区工作情况进行通报点评,确保月有所进、季有所成,推动各地强弱项、补短板。在全市开展“机关联动乡村,党建引领振兴”行动,安排100个市直机关党组织分别挂钩28条线路所覆盖的行政村,每个村确定1-2个单位进行为期3年的挂钩联系,使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优势、组织保障优势、资源协调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攻坚优势。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一系列综合性支持政策,包括《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漳州市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实施现代农业“六化”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等。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批专项资金支持线路建设的基础上,出台《深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通过实施“金融服务产业兴旺”“金融助推生态宜居”等六大工程,推动金融机构主动融入精品线路建设,解决乡村振兴筹资难的问题。截止今年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679亿元,同比增长16.73%。三是强化考核督导。将“串点连线成片”工作情况,作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组织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设置30个具体指标进行考核,如精品线路沿线村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较高,带动小农户经营创收能力较强;污水有效处理率达8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全部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村党组织为四星级以上达标创星党支部等等。
三、串点成线、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乡村整体提升
全市28条“串点连线成片”精品线路沿线通过“全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精品化打造”,逐步形成乡村整体提升的效果。一是规划先行,精准挖掘存量。树立“抓规划就是谋未来”理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成立由土地规划、测绘、建筑、农业产业等多专业组成的村庄规划专家服务团队,联合编制县、乡、村规划,将发展定位、实现路径、建设指标等与当地“十四五”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确保整体布局、重点环节不脱节。目前,全市1604个行政村、117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一村一方案”“一镇一计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十四五”的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年度实施项目等。二是项目带动,扩充整合增量。围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每条线路都策划生成了一批产业发展项目、环境整治项目、公共服务项目,推动农旅融合、三产融合向深度发展。2021年度 28条精品线路共实施项目392个,年度计划总投资5.6亿元。如芗城区的园坑松洲双溪南山线,将“乡村振兴”项目综合打包,通过向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申请专项债资金,为精品线路建设提供强劲资金支持。三是凸显特色,突出主题串线。围绕漳州11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在2021年底达到3180亿元的目标,每条线路都有1-2个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突出鲜明的建设主题。如以“滨海风情、醉美渔村”为主题的东山县下西坑澳角冬古线,围绕“海洋经济”,在做优远洋捕捞、近海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渔业电商等新兴业态,仅澳角村2020年全村的电商产值就达4亿元,带动就业500多人,同时通过整治提升渔村环境,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数量达6万人次,村财收入达283万元,人均纯收入5.8万元,居全市前列。还有以“花卉之都、宜居之城”为主题,全长10公里、涵盖4个行政村的漳州高新区“千店万户”花卉产业走廊,今年花卉产值可达100亿元。该条线路在立足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业+网红直播助力”模式,与京东、抖音等平台紧密合作,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技术,创造直播日均人流量稳定在25-30万人次,绿植产品日均成交量1万件左右,单日最高成交额达到186万元,有效破解花卉绿植滞销难题,把“花花草草”变成了“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