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漳州市创新举措激活高质量人才发展新动能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漳州市创新举措激活高质量人才发展新动能

转载 超级管理员2025/03/25 18:12: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2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今年来,漳州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创造人才的良好“生态链”,让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和人才发展同频共振,为我市赢得实打实的“双创”人才红利,有效激发全市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开展福建省第一批“创业之星、创新之星”遴选,我市的5名人才进入实地考察环节并顺利通过,占全省20个名额的四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

一、主要做法

(一)构筑“全方位”双创政策支持体系。一是顶层设计给力。市科技局在牵头制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八条措施》的基础上,今年牵头起草了漳州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并配套起草《漳州市关于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措施》和《漳州市关于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若干措施》,加大自主创新正向激励、鼓励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激励支持给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漳委发〔2017〕14号)文件精神,制定漳州市“双创之星、首席科技官”评选支持办法和遴选细则,从全市产业发展前景好、研发水平领先、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中,每年评选10个“双创之星”,市财政给予每个获评者100万元奖励补助,首席科技官按获评人年薪的60%进行补助,2018-2020年,全市共遴选“双创之星”30名,首席科技官31名。三是政策宣传给力。积极搭建“科技大讲堂”线上政策+线下解读的政策宣传平台,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科技宣传的新要求、新变化,促进政策宣传广覆盖,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助力营商环境建设,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提供有力保障。截止目前,已开展“科技大讲堂”科技政策解读培训4场,累计收听收看人次达13.7万人。四是政策兑现给力。兑现科技政策“红利”,加快企业创新发展。2016年以来,仅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和“八条措施”,就兑现奖励共552项9371.557万元;兑现省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政策2.01亿元,惠及企业391家,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成立金融赋能委员会,采取“政银合作、银企对接”的方式,全面推行“科技贷”、破题科企融资难。今年1至11月,已为63家科技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贷6.009亿元。

(二)创建“全链式”人才孵化体系。以产兴才、以才促产,形成“科产融合+众创空间+科特派”三链融合式平台孵化体系。一是产业链深度融合人才培育平台。依托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加快构建面向企业、支撑产业、引领区域发展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云计算、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聚集、培育一批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上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人才。二是打造创业链人才储备平台。组织认定一批市级(示范)众创空间,加大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培育力度,组件服务团队引导众创空间高质量建设,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型人才培育水平,成为科创型研发型人才的资源“宝地”,力争更多原创性、战略性科研成果。三是打造供应链人才发展平台。我市目前已选派1399名(其中市级312名)科技特派员挂钩服务1629个行政村,组建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和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覆盖,持续培育输出一批面向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技术需求人才,推动“科特派+工业”“科特派+现代农业”“科特派+美丽乡村”“科特派+精准扶贫”再提升。

(三)打造“全项目”人才挖掘机制。一是高端产学研项目对接。瞄准科研行业内领军企业及国内外著名高校、行业内领军企业及研发机构,组织相关企业携带人员技术需求主动上门,强化人才精准对接。二是高精尖项目人才引进。以组织实施对外合作计划、购买重大科技成果资助计划、STS配套计划等科技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人才、技术”一篮子引进计划,实现更多优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落地。近年来,共开展100多场产学研对接活动,覆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研院所。近百位院士、专家学者先后莅漳调研,组织50家(次)企业200多人次赴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洽谈对接,近百个项目签约落地或达成合作意向。

(四)办好“全要素”人才聚合赛事。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漳州分赛区的方式举办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集聚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筛选并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价值大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五年来,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赛企业600多家、奖金1838万元,127家企业获得支持、每家企业平均奖金达15万元,科技含量高、投入力度大,营造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2020年,漳州市“三个创新”办赛模式成为福建科技的“一大品牌”,办赛成果得到省科技厅高度肯定,典型经验在国家级权威媒体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及学习强国平台宣传推广。今年漳州参赛团队斩获省赛全部12个奖项中的5项大奖,获奖数位居全省首位,参赛企业数122家创历史新高、排名全省第二,获奖项目技术同行业国际领先。

二、取得成效

1.创新动能更加凸显。依靠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从2016年33.37亿提高到2019年的73.57亿元,提高了约2.2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仅从2016年的1.22%提高到2019年年的1.55%,提高0.33个百分点。2020年我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58%;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仅136家,2019年达241家,2020年新推荐申报企业数210家,总数可望突破30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62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两项科技指标数量直线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6%和15%。

2.创新平台更加完善。全市已经建成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扶持建设装备制造、食品、钢铁、石化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建成并投用众创空间52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19家、省级互联网专业孵化器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市级示范众创空间33家、市级科技孵化器7个。提供孵化场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入驻创业项目和企业(团队)600多个,创业人数5000多人,创业导师400余人,形成一批为中小企业和团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的创业平台。

3.创新生态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更加完善,知识产权战略有效推进,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2020年度我市104家企业共获得创新券补助金额195万元,位列全省第三。2020年截至11月30日,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立项61项目,争取科技经费2813.39万元。(市科技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投稿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