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近年来,漳州中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司法、生态修复制度机制,积极探索构建“三协同”环境治理模式,打造专业高效的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法治屏障。
一、技术协同,推进专业审判。今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生态环境技术调查官制度,利用专业优势辅助解决生态环境案件中技术事实查明难、审判周期长、维权成本高等三大问题。一是专业化辅助。技术调查官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参与保全、勘验、庭审等诉讼过程,加强与鉴定机构沟通,确定最可行、最优化鉴定方案,提升鉴定意见精准度,减少当事人对鉴定的争议或申请二次鉴定现象,鉴定周期平均缩短60-90天,鉴定费用平均降低30%-50%。二是制度化管理。出台《关于生态环境审判领域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生态环境审判领域技术调查官工作规则(试行)》,规范技术调查官的选任、管理和使用,明确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的程序、职责、效力和法律责任等,包括身份定位、人员指派调派、告知和回避、工作职责、技术调查意见的效力、裁判文书署名、责任承担等。三是综合化运用。建立全市法院生态环境技术专家库,汇集全市技术调查人才43人,覆盖地质矿产、水土保持、植物保护、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畜牧兽医等11个技术领域,作为法官的技术助理,担任具体案件的技术调查官,按需调派、一案一聘,实现专家资源共享。
二、修复协同,推进标本兼治。不断完善“多层修复、立体保护”的生态修复体系,“增殖放流”“削填引种”“引流冲污”“还砂入海”“专户资金”等五种修复方式入选福建法院十大生态修复方式,有力促进生态环境标本兼治。一是修复方式多样化。在山林修复中推行就地、异地、公益林地损害同步复绿;在矿山整治修复中推行削方减载、红黏土回填压实、引流地表水、补植复绿“削填引种”同步进行;在田湖水域修复中推行水体污染“引流冲污”、“增殖放流”、生物水草等修复方式同步实施;在海域修复中推行“还砂入海”及防护林、滩涂养殖、近海污染防治同步保护。二是修复资金统筹化。拓展被环保部和中国法学会评为优秀事例奖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资金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和有效使用,确保覆盖漳州市县两级,形成“财政预算拨款+”漳州样本。目前全市已筹措945万元,在红树林“护花米草”除治和九龙江污染水体治理等项目拨付、使用778万元。三是修复模式创新化。积极采纳技术调查官的建议,全国首创“植物富集”模式修复受污染地块,通过选取对铬和镍有超富集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逐步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并指导东山法院发出全国首份“土壤净化令”,责令被告人履行与第三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制定修复方案,确保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保质保量完成修复工作。
三、治理协同,推进多元共治。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单一联动向多元共治拓展,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有序、协同创新的生态综合治理格局。一是区域协同。漳州中院联合厦门、泉州、龙岩中院,签署《关于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四地法院护航九龙江流域的生态司法协作框架意见》,并召开联席会,探索建立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司法协作机制,推进协调联动平台、生态修复+绿色社区矫正机制、四地生态司法集中体验基地建设等,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二是部门协同。漳州中院主动牵头,建立与行政执法机关、其他政法部门、高校、鉴定机构的协作机制,及时解决好定性分歧、证据采信等难点,就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公益诉讼案件的执法司法尺度达成共识。同时与技术调查官、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创新构建生态司法修复案件执行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生态修复闭环管理。三是专项协同。在全省率先设立河长制生态环境审判巡回法庭,建立“水资源保护临时禁令”和支持诉讼制度,对辖区内的各条河流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进行巡回审判。在11个县(市、区)成立驻河长制办公室法官工作室,选派法官担任乡镇法制副河长,协助完善水质预警机制,建立与河长制职能相配套的水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制度。(漳州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