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诏安法院设立“县水产品加工行业诉非联动办公室”
漳州市诏安县水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重点渔业生产县,全县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50家,2019年全县水产品加工量约9.86万吨,产值31.06亿元。今年来,诏安法院、县海洋与渔业局联合设立“县水产品加工行业诉非联动办公室”,不断健全诉非联动机制,深化诉调对接平台建设,积极完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助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立足职能,实现“三个融合”。一是普法宣传融合。定期开展海洋污染治理、水产品养殖加工普法宣传活动。结合海洋生态建设需要,共同做好海上水产养殖规划的宣传普法工作,引导群众规范做好养殖废弃物排放管控、违法渔具清理等。2020年以来,举办普法宣传5场,普及人数1000余人。二是法治经济融合。协调做好可能引发水产品养殖、加工侵权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的法律风险提示,提供法律咨询、立案指导和诉讼辅导,引导当事人对诉讼风险做出理性判断;按照“哪里有纠纷,诉调对接平台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要求,推动诉前化解,尽最大可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三是行业治理融合。延伸职能,通过主动走访、调研等方式,整合行业治理形成的意见、建议,为诏安县赤石湾中心渔港、田厝一级渔港、西梧二级渔港建设等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渔港规划,改善渔港布局及提高渔港标准,形成产供销、渔工贸一体化的渔业合作平台,推动渔港建设规范化、法治化。
二、注重实效,创建“四个机制”。一是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及水产品加工企业代表召开行业联席会议,加强信息共享互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依法治理情况,分析企业法律需求和风险点,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依法保障涉水产品加工企业合法权益。二是健全诉讼辅导机制。依托县水产品加工行业法官工作室,设立专职诉讼辅导员,做好法律释明、咨询解答、组织多元化解等工作,满足行业司法需求。2020年来,深入企业普法25次,提供法律咨询200次。三是完善调解前置程序。将涉水产品加工行业纠纷纳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无缝衔接诉调对接平台,建立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缩短纠纷解决时间。自成立以来,共接收水产品企业纠纷5件,其中,3件已调解撤诉,标的额达30万元。四是建立专职调解员制度。推进调解资源整合和集约化管理,引入6名特邀调解员,充实专职调解员队伍,做到选聘到位、培训到位、保障到位,确实推动调解技能专业化,调解成果见成效。
三、发挥合力,统筹多方衔接。一是加强部门联动。依托诉非联动平台,加强与县海洋与渔业局、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台商协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等非诉解纷力量的协同配合。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行“特邀调解+法官指导+代表联络”团队模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法律服务人员、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代表等担任水产品加工行业纠纷调解员。三是强化信息支撑。协同金都工业集中区,构建“线上人民调解平台+线下综治网格”联动调解机制。今年来,先后引导企业排查涉疫情事件、化解可能无法履行合同、妥善处理企业安全生产等相关事件共70件次,涉及金额近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