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一、三级联动整治。通过划分“责任田”,明确流域河长、河道专管员职责,区镇村三级联动,全力整治提升九十九湾。流域河长“靠前指挥”。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九十九湾流域河长,通过现场办公,组织各镇街村居各个部门沿河进行“拉网式”“滚动式”排查走访,坚持岸边发现问题,岸边解决问题,累计巡查督导4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百余件,着力把问题消灭在源头。针对支流黑臭问题,坚持两周一调度一月一巡河,明确源头引水、沿岸截污、生态治理等措施,有效解决流域内5条支流水体黑臭问题。镇街河长“挂图作战”。组织开展九十九湾沿线环境问题的排查复核工作,及时登记造册,实行表单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累计整治污染源277处,完成截污管道铺设20余公里,新建微型污水处理站6处,源头引水5处,切实解决九十九湾沿线环境污染问题。河道专员“点线面”排查。探索创新“定点监管、沿线溯源、全面排查”网格化排查模式,确保第一时间将问题排查到位,切实做好从源头解决问题,保证问题解决“零反复”,累计处理问题1000余起,劝阻乱倒垃圾200多起,制止违法行为360余件,清理沿河违规种菜近1万平方米。
二、三大效益提升。开展水环境污染整治,不仅要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更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注重生态增色。投入3.23亿元实施“水畅通”工程,进行源头引水、河底清淤、河岸植绿、末端排涝,确保河道畅通及行洪安全。投入44.52亿元,做优水环境,实施拆“违”植“绿”、引“湖”拓“河”、建“廊”插“花”,拆除河道建筑577宗8.06万平方米,建成两岸近20公里的生态绿道、15.6公里生态景观护岸,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注重经济增收。坚持政府与企业联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托优美生态水环境,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实现项目与文化、产业与效益有机统一。签约引进总投资90亿元的“闽南老家”文旅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项目一期用地征迁;规划建设12.5万平方米的“闽南水乡”滨水商业示范段,打造具有漳州特色的滨水夜经济,已签约入驻近百家企业;举办第四届中国钟表设计大赛、首届钟表文化节,进一步聚集和提升人气,逐步推动“九十九湾经济带”建设。注重社会增质。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度挖掘整合沿岸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现代产业要素,注重融入闽南元素,加快“内林古街”修缮保护,免费开放九十九湾沿线的上美湖、湘桥湖等公园,巧妙打造沿岸滨水步行游线、自行车骑行游线、水上游线、观光电瓶车游线等线路,让景区、园区、商区、社区“四区”共融,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生意“四生”契合的美好愿景。
三、三方共治监管。专业化、数字化、社会化是九十九湾流域治理提升的创新做法与保障措施。创新专业管护。在全市率先实行河流“管养分离”的市场化保洁机制,每年投入300万元,建立区河长办统筹—乡镇属地监管—第三方专业队伍日常保洁的河流保洁模式,对全域28条河流进行“全覆盖”日常保洁,强化日常监管,确保第一时间将问题排查到位、处置到位、巩固到位。平台监护。创新平台监护。投入400万元建立“智慧河长”系统,布设监控点位53处,有效实行全区河湖“一张图”动态管理,大大提升河流巡查、发现、解决问题效率,实现河流实时监控、巡查管控数字化、全域化。创新专业管护。创建“企业河长”、“巾帼河长”、“河小禹”,通过聘请社会各界义务监督员等多种模式,推动全社会参与河流管理。全区社会团体自发举办宣传活动3场,各类“民间河长”自发巡河100余次,发现并协助解决河流问题50余起。(龙文区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