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东山县大力弘扬谷文昌精神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东山县大力弘扬谷文昌精神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转载 超级管理员2025/03/25 18:11: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20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东山是全国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岛县,是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总面积248.9平方公里,人口22.17万。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接好谷文昌老书记生态文明“接力棒”,着力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走出一条独具东山特色和海岛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能加力。推动东山获评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全国十大美丽海岛评选第一,连续五年蝉联“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等荣誉,被作为33个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典型示范区之一向全国推广。优越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推东山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

一、突出“一个愿景”,以生态引领发展始终。作为县域基层,东山县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2016年的县委十三次党代会上谋定建设“生态旅游岛·富美新东山”的美好愿景,推动东山建设“生态旅游岛”连续进入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突出将“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关键环节,作为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的重要目标。今年来,坚持“生态文明也是生产力”,把“生态环境治理行动”放在统筹全县发展“八大行动”的重要战略位置,与工业发展、全域旅游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凝结共识、聚力推动。

二、建好“两套机制”,为生态建设强化保障。一是推动机制。历届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以县委全会、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年度工作会等形式,专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厘清组织架构,增强协同动力。坚持“生态东山、规划先行”,以进入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县为契机,编制并颁布实施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海洋功能区划、森林县城、城乡污水、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将生态理念融入东山每一寸土地、每一项工作。二是保障机制。在资金保障上,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安排多项环保专项资金,整合各部门涉及基地建设专项资金,近五年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占GDP比重达3.66%;在责任保障上,实行“党政同抓、上下齐抓、全域深抓”的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考核比重提升到12%,创新乡镇“6+4”考核机制,突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根据部门及乡镇功能与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6+4”乡镇考核,实施差异化考核,以考核倒逼生态责任落实、形成生态责任。在司法保障上,出台《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成立全国首个由最高法院、省法院、市法院、县法院四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县公安局生态环境资源管理大队”,为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持,东山法院生态司法、检察院生态公益诉讼走在全省前列。

三、调和“三色基调”,为发展打好生态基础。一是打造绿色海岛。坚持“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绿化1万亩”,全面保护自然生态,全岛绿化率超过94%。2019年,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0.6万亩,生态林7.1万亩,木麻黄种植1.6万亩,各类森林蓄积量36.53万立方米。城区方面,投资近6000万元建设金銮花海、迎宾大道绿化景观工程,五年来,累计实施市政绿化面积近2000亩,投入2500万元实施总长38.35公里的主干道两侧绿化和景观提升。乡村方面,投资1122.3万元抓村庄绿化、景观提升,全县拥有乡村景观林146亩,村道两侧绿化面积1332亩。二是打造蓝色湾区。坚决守护好海岸、海湾、海岛、海滩、海水“五海”资源,下大力气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海岸保护方面,率先在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海洋),划设高潮位内侧200米限建区。突破停滞十多年的马銮湾养殖清退,央级主流权威媒体聚焦报道。推进下西坑规范化养殖试点,重拳开展鲍鱼、虾池等无序养殖乱象整治,规划乌礁湾大型塑胶网箱海水养殖基地,开展综合整治盗采海砂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盗采海砂等违法行为,推进八尺门贯通工程、乌礁湾等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引导湾区养殖规范化、湾区保护制度化。三年来累计清退或迁移对面屿、东门屿、大坪屿等无人岛周边渔排超3.5万格、筏式吊养约4000亩,真正让“无人岛、有人管、有人治”。三是打造暖色家园。着眼生态宜居、生态惠民,建立健全“三张网”:第一是全岛覆盖的生态安全网,持续抓污染源大排查大整治,313个污染源整治到位。投入5.6亿元建设岛外引水第二水源工程,投建日产5万吨的第二水厂,完成遗留9年的红旗水库内坑自然村搬迁安置,从源头上保护东山唯一水源地(红旗水库)生态水质安全。第二是城乡统一的环卫保洁网,财政每年安排超过2000万元保洁经费,按照全县人口的1.5-2.5‰、3‰配备城区、乡村保洁员,城乡垃圾实现当天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重点路段实施“全天候”保洁,西埔、铜陵城区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今年来,探索垃圾处理外包模式,逐步推动城乡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实行市场化运营、一体化整合、精细化管理。第三是全域一体的污水处理网,编制《东山县城乡污水专项规划》,投资5.14亿元,改造提升双东污水处理厂,新建长山尾、城垵、陈城污水处理厂和9个村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7.25万吨,可实现全县污水100%处理。投资5.8亿元,建设133.6公里污水管网和16座污水提升泵站,建成后全县基本构成城乡污水收集网。

四、打通“四个通道”,为产业提升“生态+”效益。一是打通“生态+水产”的转换通道。坚持向远洋要资源,扶持发展远洋渔业,形成全市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2019年产量3.4万吨。坚持向规范要潜力,实施《东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成为“国家海捕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进入“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名单。坚持向线上要空间,扶持壮大水产电商,拥有129家电商企业、近千家网店微商,电商从业人员总数3500多人,打造上捷电商产业园、西海岸电商产业园、澳角水产电商一条街等新兴产业基地。在疫情冲击下,持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电商交易额突破11亿元,增长33.98%,入选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二是打通“生态+农业”的转换通道。依靠海岛良好的土质、水质及气候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引入推广台湾青枣、莲雾、百香果、凤梨释迦等优新水果种植,涌现一批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建成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拥有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万亩,201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4万元,已多年稳居全市第一。三是打通“生态+工业”的转换通道。坚持工业服从生态、服从环境,在主岛东北、西北部布局海洋生物科技园、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园,严把工业项目环保关,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实现集中排放、集约发展,为城市绿色发展腾空间。2019年规模工业产值373.8亿元,增长9.8%;规模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9.5%。四是打通“生态+旅游”的转换通道。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突出“浪漫东山”品牌,挖掘整合谷公、关帝、黄道周“三公”文化,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艺术展、环东山湾汽车拉力赛、帆船帆船赛、国际半程马拉松等重要赛事。高标准建设帆船帆板、汽车拉力、文旅影视、摄影写生、研学旅培训“五个基地”;推进南门湾片区、关公广场、鱼骨沙洲综合体、海湾公园等高端旅游度假休闲项目落户东山,拓展东山特色的生态旅游业态。打造生态前何、岐下渔家傲等乡村旅游项目。近年来,全县游客人数、旅游收入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9年接待游客7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2亿元。(东山县委改革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投稿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