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化学问为学识——林继中先生对中文学子的期望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化学问为学识——林继中先生对中文学子的期望

转载 超级管理员2025/03/18 09:51:0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250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3月3日晚7点,林继中老先生应邀在逸夫图书馆五楼,为中文学子做题为“化学问为学识”的演讲。此次演讲是文学院新学期开学仪式主题演讲活动的第二场,李顺兴副校长及部分部处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由文学院黄金明院长主持。

    黄院长指出主题演讲是为了让学生入学后有明确目标,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林先生是闽南师范大学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从教45周年中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值得我们学习。

    讲座伊始,林先生就提出了中文系的学生的普遍困惑:“学中文有什么用?”他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一段全力以赴读书的时光,大学毕业是人生的一个节点。很多中文系毕业生都不知中文的作用,所以他今天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林先生机智幽默地引用了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配角》中的一句话:“好玩吗?会玩吗?”他说我们读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语言文学在会玩的人那里就有用,在不会玩的人手中就是无用。语言这个东西,一是要敢玩,学到知识要敢用;二是要知道知识的属性,会玩。林先生说,每个学科都有其配套的思维方式,我们出去以后,敢不敢让我们所学的东西实现最大化是胆量问题,能不能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是能力的问题。学问就像天上的月亮,同一轮明月照在山上水中姿态各异,同样的学问在不同的地方需变通使用。为了更好地说明,林先生现场举了古典文学思维模式运用的实例。接着,林先生旁征博引说明中文学科三大特点: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把握;二是,诗性的追求就是超越;三是,对生活的支撑和解困。林先生说,《浮士德》中对生活的“满足”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模式,将其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安贫乐道的生活姿态相比,就能很好彰显中国诗对日常生活的“解困”功能。

    讲座最后,林先生幽默地说,这个话题要他讲一个星期都可,要知下文请听下回分解,讲座也在笑声中结束。黄院长总结道:学中文的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一定要写诗。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一定要化成思想;性情;智慧;境界;才能塑造更加开阔的生命,行得更远。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投稿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