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10月16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应邀到闽南师范大学作题为“《大学》的格致之道”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闽南师范大学“百家讲坛”——“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
《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著作,蕴涵着儒家思想的精髓,它文辞简约而内蕴深刻,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杨立华教授的讲座共分三个部分,对《大学》的文献版本、《大学》的“三纲领”、《大学》的“八条目”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诠解。讲座过程中,他用诙谐、生动的语言结合日常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读书、明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身之法。杨教授强调“明明德”在于人不能太自我,“他人”不在“我”之外;亲(音xin)民,人应有一种积极的、富于生命力的生活态度,应知份、安份、尽份,方能“止于至善”;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为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用客观知识、基本规律来解决问题;“慎独”修为,形成内心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诚于中而形于外。最后,杨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和互动,会场座无虚席,气氛活跃。
杨立华教授的讲座语言内容丰富,幽默生动,深入浅出,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鲜活灵动的实例直观地呈现出来,得到在座师生的高度赞誉。闽南师范大学李进金校长、厦门大学朱人求教授也出席本次讲座。教务处、通识课程办公室、相关学院部分教师和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链接: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三部:《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