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60年前,诗人郑愁予在台湾首次发表这首题为《错误》的诗歌。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两岸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选入教科书。昨日,郑愁予教授来到闽南师范大学,开讲他与诗歌“不得不说的故事”。对于在场的师生和市民读者而言,这场文学视听是美丽的邂逅,绝非“错误”——因为能近距离感受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风采,“机遇难得!”
郑愁予,1933年生,为郑成功后代裔孙。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949年,郑愁予随父亲到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从台湾中兴大学毕业后他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后获艺术硕士学位。其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他近年来受聘为香港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金门大学专任讲座教授。
此次郑愁予教授应邀参与由闽南师范大学和台湾明道大学共同主办的“2014年闽南诗歌节”活动。这位在海内外华文诗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八旬诗人,跨越海峡,来到漳州参访交流,畅谈诗歌、人生。
“我的童年开始于四千年前,”郑愁予教授以诗的人生类比自己的人生,从《击壤歌》开始介绍中国诗的“童年”。 “爱情诗是向人生问路”,他表示,爱情诗是诗中最难能可贵的,它所承载的风花雪月是人的特质,而在这之中展示的诗性美则是开启他诗歌创作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打开的创造之路还离不开郑教授丰富的人生阅历。郑教授的童年由于战乱而颠沛流离,其中的诗歌创作随自己年龄增长而愈觉沉静,在笑泪交织中,郑教授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广泛思考。
郑教授还以不同语气朗诵了自己的作品,提醒大家要留意诗歌跳跃的情绪,犹如音符般流露着作者的情感。抒情诗《错误》千呼万唤始出来,当上世纪响遍中华大地的“达达的马蹄”在闽南师大的报告厅再次响起时,全场同学激动不已,场面热烈万分。
作为郑成功的后代裔孙,郑愁予教授与福建有着扯不断的渊源。他说,他去过郑成功故乡南安石井,感觉到了来自祖先故土的“一种磁场力量”。而对于漳州,他此前也曾到过东山铜陵镇,探访过郑成功及征台戍台将士的历史遗迹。
在海外漂泊数十年后,几年前郑愁予教授把户籍落在了与厦门隔水相望的金门,并曾为此写下一首诗歌《桥》,希望金门成为一座两岸交流的桥梁。然而,就郑教授而言,文学交流更是一座“桥梁”,影响深远。“2014年闽南诗歌节”上即是明证,“郑老师在演讲中说,爱情诗可以供给天下所有的有情人互相赠送、诉怀、表达关切,而不只是一种私密的传情”,市民读者洪小珊说,“郑先生的诗里那种美的情愫,我觉得也是能互相赠送、诉怀、表达关切。这无疑是闽台交流里美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