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王海明教授应邀来闽南师范大学讲学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6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王海明教授应邀来闽南师范大学,作了题为《伦理觉悟:最后觉悟之觉悟》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金发主持,学院部分本科生聆听了讲座。整个演讲高潮迭起,王海明教授的讲演激情四射,观点深入浅出,语言犀利幽默,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作为新伦理学的倡导者,王海明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指出陈独秀的文化觉醒,他认为五四精神说到底是伦理觉悟,伦理觉悟是最后觉悟之觉悟。其次,王海明教授在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专制主义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新伦理学的构建,即自由、公正、平等理论。王教授指出自由是社会管理之最高最美原则,公平是社会管理最重要原则,自由是最基本的人道。最后,王海明教授认为要彻底的批判一个思想体系只有否认其三个方面:道德终极标准、道德总原则。整场报告圆满结束,在座同学无一不受到先生精神的感染,吸收到充满自由与公正的新鲜空气,受到深深的熏陶。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家建教授应邀来闽南师范大学讲学
稿件来源:中文系
6月10日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家建教授在中文系会议室为全体研究生做了《鲁迅的五种形象》的讲座。
郑教授从五个方面来阐述鲁迅的形象,分别为存在于文字世界的鲁迅;关于色彩、线条、光影构成的艺术世界的鲁迅;被丢失的鲁迅;翻译世界的鲁迅;后鲁迅时期的鲁迅形象。文字世界的鲁迅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几种文字载体所呈现的鲁迅形象是不同的,如小说、散文、杂文、诗歌、书信、日记等,体现出鲁迅生命的复杂的进程,是一个细化的研究,展现了各个侧面的鲁迅形象。在艺术世界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矛盾体,是文字世界的延续,也包含着鲁迅内心深藏的潜意识。被丢失的鲁迅主要形成于寂寞、痛苦的8年中,是鲁迅思想的形成期。翻译世界的鲁迅也是鲁迅与伟人精神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精神危机挣扎,并最终走出精神困顿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对鲁迅误读的几个方向维度,郑教授都一一展开细说。最后后鲁迅时期的鲁迅思想主要是在鲁迅逝世后,经过历史的沉淀不断阐释后,我们所了解到的鲁迅,他涉及到一些社会历史的因素,也能呈现出我们时代的变化。
郑教授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掌声,他的新颖的研究方法带给大家很大的启发。在互动环节郑教授也亲切地行走其中,进行细致热心的解答,使大家受益匪浅。
北京大学博导龙协涛教授应邀来闽南师范大学讲学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系
6月11日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教授主讲的“人文素质与论文写作”学术讲座在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座由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郑文海副教授主持。
讲座首先从学术用语使用的纠偏中指出人文素养培养的紧迫性。接着龙教授向同学们传授了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着重讲了论文写作如何进行创新的问题。他把自己的观点分七个层面,又叫“七宝楼台”,其中龙教授讲解的“从第一层面到第七层面,每下一个台阶就容易一点,从最不容易学到比较容易学”让同学们受益匪浅。针对文科学习的特点,他强调同学们应该理性加感性地去写作,要让自己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同时,他还强调,在写作中遇到新名词,新概念,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也不能一概反对,简言之就是“不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说糊涂,不能用大家都听不懂的话去说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整场讲座,龙教授用生动的事例和渊博的知识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讲演。临近结束,龙教授播放了他为2008年奥运会写的颂歌,让在场学生深切体验了一次奥林匹克风!在最后的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龙教授一一解答,讲座圆满结束。
6月13日晚,龙协涛教授不辞辛苦,在旧图书馆报告厅为新闻系师生作了一场“学术繁荣与期刊主编”专题讲座。讲座由新闻传播系副主任靳青万主持,相关专业教师、2009级及2010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龙协涛教授以他的经历作为讲座的开场,围绕主题展开了几个方面的详细讲述,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生力军的高校学术期刊的成绩,学术期刊的分类研究,学术期刊主编的角色、应具有的理论修养、学术眼光与思想境界等,使在场的学生对学术期刊和学术期刊主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期间,他以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与分类研究,特别以自身经历论证了学术期刊具有学术眼光的重要性,并向在场的广大学子展示了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世界吹来奥林匹克风》和他为季羡林先生撰写的精彩挽联,他的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现场氛围轻松愉悦。最后,龙协涛教授认真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整场讲座内容新颖,在场师生认真聆取,受益匪浅。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魏崇新教授应邀来闽南师范大学讲学
稿件来源:中文系
6月11日晚,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魏崇新教授莅临中文系,为全体中文系研究生及老师做了《比较文学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术讲座。
魏教授以全球化的视阈和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出了几点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法。首先,他阐明了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比较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其次,指出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和古典文学。阐发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古典文学,运用西方的一些理论观点来观照古典文学,提出新的观点。再次,魏教授提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古代文学,文本是跨国度相互影响的交织过程。最后魏教授提出海外汉语研究与中国古典文学,主要强调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和盲点,更进一步地促进我国自己的古代文学研究。
魏教授精彩和博学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好评,在互动环节魏教授也为大家一一解答学术问题,最后讲座在胡金望教授的总结中完满结束。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黄裕生教授应邀来闽南师范大学讲学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6月12日晚,闽南师范大学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黄裕生教授来闽南师范大学作《自由与权利——人为什么有权利》的专题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彭金发院长参加了本次讲座,闽南师范大学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此次讲座。
黄裕生教授首先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阐述我们对精神本身的困惑是我们走进哲学的最基本的切入口。而对精神本身的困惑,在根本上也就是对我们自身存在的困惑,包括对我们自身处境与生存的困惑。他在报告中指出这两个困惑涉及的问题可以归到一个问题上,那就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更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黄教授继续追问:个人的这些绝对的权利是来自什么地方?他认为从哲学上来说,这一问题的唯一答案只能是:每个个人这些绝对的自然权利就来自他的自由存在。黄教授进一步追问:我们是自由的,这在根本上意味着什么呢?自由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基本法则呢?他认为每个人是自由的,我们可以推导出表明人类个体存在之绝对性的三大绝对法则:绝对的权利法则、绝对的尊严法则和绝对的责任法则。
黄教授强调自由不仅是实践领域里的问题,同时更是存在论里的问题。他认为人类因有自由而有哲学,同时也正是通过哲学而守护着自由,从而维护着人类自身及其个体不可让度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与绝对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哲学首先担当着维护自由的使命。但是哲学不是依凭武力维护自由,而是通过追问自由、思考自由、觉悟自由来维护自由、守护自由。
黄教授的报告见解独特、感染力很强,引发了大家对人为什么有权力以及个人的绝对权利来自哪里、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利之间的关系和自由者之间的绝对法则等问题的思考。